央视广告-中视同赢|央视广告行业新闻
中央电视台选出这部长达59集全景式呈现英雄年代的大戏,作为今年的主打剧目,在一套晚间黄金时间隆重推出。从各方反映来看,专家预测,这部戏开播后掀起的收视热潮可能会直追《大宅门》。   本页提供央视广告新闻动态,央视广告政策,央视广告企业新闻,央视广告行业新闻。企业把握央视广告新闻及央视广告行业新闻动向,可以更好的制定央视广告投放计划,取得更好的央视广告效果。  
网站地图| RSS| 收藏我们 

《走向共和》展示近代最有魅力一段历史

中央电视台选出这部长达59集全景式呈现英雄年代的大戏,作为今年的主打剧目,在一套晚间黄金时间隆重推出。从各方反映来看,专家预测,这部戏开播后掀起的收视热潮可能会直追《大宅门》。

 

  2003年4月9日,期待已久的历史巨献《走向共和》即将上演。中央电视台选出这部长达59集全景式呈现英雄年代的大戏,作为今年的主打剧目,在一套晚间黄金时间隆重推出。从各方反映来看,专家预测,这部戏开播后掀起的收视热潮可能会直追《大宅门》。

  在《走向共和》即将开播之际,记者采访了该剧导演张黎和编剧之一的张建伟,了解到该剧更多的细节。

  

主创人员为《雍正王朝》原班人马
投入精力、艺术效果在《雍正王朝》之上

 

  记者:大家还记得电视剧《雍正王朝》播出时,所掀起的全国范围内观众的收视热情。和《雍正王朝》相比,《走向共和》有什么不同和突破?

 
 
 

  张黎:《走向共和》可以算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力作,酝酿策划摄制前后历经3年多的时间,主创人员为《雍正王朝》电视剧的原班人马。编剧由知名作家盛和煜、张建伟出任,导演是我,摄像池小宁,作曲徐沛东,创作阵容可谓强大。而出演剧中主要人物的演员都是实力派,演技高超,生动塑造了人物的丰富个性,老演员王冰出演的李鸿章、吕中出演的慈禧、马少骅扮演的孙中山、孙淳扮演的袁世凯等历史人物都有新的发掘和突破,相信能给观众高度的艺术享受。

  这两部戏都是历史剧,而且都是历史正剧,走的是严肃而不是戏说的路子。《走向共和》我们花的精力很大,前后历经三年多,从1999年3月开始筹划、编剧,2001年1月4日正式开拍,一直到去年7月28号停机。可以说我们投入在这部剧上的精力比《雍正王朝》要多得多,我认为起码是两倍。《雍正王朝》一共44集,《走向共和》我们拍了60集,到播放时经过剪辑还有59集。我个人认为,《走向共和》是一部突破性的作品,它不但填补了影视表现这一段历史的空白,而且在艺术表现上有特别的创新和突破,应该在《雍正王朝》之上。

  

锁定“找出路”这一重大历史主题
史诗笔调全面展现英雄年代悲壮情怀

 

  记者:为什么选择这段历史作为题材?对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走向共和》是着重从哪些方面去表现的?

  张建伟:对中国近代史,其实很多人都感兴趣,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所不能忘记的历史。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封建统治腐朽无能,国家民族饱受屈辱,几代民族精英奋发图强,无数仁人志士救国图存,前赴后继寻找出路和真理。到今天仍让我们悲歌慷慨、激昂感奋,它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产。

  《走向共和》确立的就是“找出路”这一贯穿近代史的根本主题,对这段历史进行深刻挖掘和全景式展现,描写了像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这样的英雄人物,像甲午海战、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样的历史事件,悲剧意义与英雄主义得到淋漓展现,从而使电视剧具有史诗般的艺术魅力。

  我自己研究这段历史有10年时间,出版了5本这方面的著作。《走向共和》是我们自己原创的剧本,在近代史中截取了从1894年甲午战争到袁世凯复辟遭全国人民唾骂而死这20多年的历史,这是近代矛盾最突出也最为精彩的一个时期。在众多事件中,我们理出了艺页雎酚、医⒐埠椭贫扔这一主线,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取舍和强调,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深刻反思。

  

从甲午海战惨败拉开悲剧序幕
以袁世凯复辟揭示共和之路艰难

 

  记者:为什么选择甲午海战和袁世凯复辟分别作为全剧的起始和落幕,这种不同的历史视角是出于什么考虑?

  张建伟:表现近代史不从鸦片战争而选择甲午海战开始,这是我们一个新想法。选定从这个点开始,我们探讨了很多次。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灭,腐朽的清制度走到了即将灭亡的尽头,甲午海战也让中国人感到最彻骨的剧痛,真正是心里被捅了一刀,因为这次败在了小日本的手里。而在过去日本一直都是我们的学生,这尤其让中国人不能接受,也加剧了“找出路”的紧迫感,再不找到出路这个国家就完了。选择从甲午海战开始,这样一开集的第一场就是一个高潮,一个大家都感觉最有魅力的一段,作为戏剧表现也是最好的一段。

  选择正剧的落幕事件我们也用了很长时间,大家争得头破血流,有过选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孙中山之死等各种方案。最后确定选袁世凯复辟而死,正剧结尾大概到了1917年。在走向共和制度的历史上,这是一个低潮,作为剧来说却恰是一个高潮,是一个表现主题的很好的点,它深刻揭示了在晚清那样的社会共和之路还很长、很难。

  这中间主要的历史事件在电视剧中几乎都得到了表现,甲午海战、戊戌变法、庚子国变、立宪新政、辛亥革命、隆裕退位、缔造共和,等等。电视剧形象、生动、客观地展现了这众多历史事件,带给观众的必定是以前读这段历史时从未有过的深刻感触。

孙中山等正面人物个性更为血肉丰满
李鸿章慈禧袁世凯等人物形象全面出新

 

  记者:剧中表现了许多在这一时期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既有像孙中山、梁启超、康有为这样的传统正面人物,也有像李鸿章、慈禧、光绪、袁世凯这样的传统非正面人物,在人物塑造上《走向共和》是怎样把握的,有什么创新之处?

  张建伟:在人物的塑造上,我们尽可能地做到客观、真实,附合人物个性和历史逻辑,对他们做出尽可能逼近历史真实的客观评价。人物形象远比历史教科书丰富,也打破了以往影视剧中这样人物定位上的概念化、程式化的模型,丰富的细节使得人物个性鲜明、完整丰满、栩栩如生,历史的魅力在每个有魅力的人物身上得到充分展现。

  《走向共和》并没有一个惟一的主角,而是有四个:前期是李鸿章、慈禧,后期是袁世凯和孙中山。如果要找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那就是孙中山。之所以这样考虑,是因为夜埠陀这个理念是孙先生最早提出来的,矢志不渝坚持的也是他,搞十几次起义终于辛亥革命成功,尽管不彻底,但他毕竟搞出一个夜埠陀来了。《走向共和》对孙中山的塑造和以前的影视剧一个很大区别就是,以前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是孙中山是脸谱化的,一上来就是凛然正气的领袖形象;而这个孙中山是有血有肉的,有自己的苦闷,有自己的性格弱点,但也有突出的个性特征,如理想主义、天真磊落、坚韧不拔、无私无畏等。另外,我们特别注意表现了一个历史先行者的成长过程,前期的孙中山是一个一个徒有一腔热血、充满激情的毛头青年,是平民化的,通过一系列事件他才成为坚定、成熟的“共和之父”。

  戏里惟一的女主角就是慈禧,而且也没有当女人演,光绪就称呼她为仪装职钟,她是一个掌管大清国40多年的政治家,不仅仅是过去影视剧中表现的骄奢淫逸、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的老娘们那么简单。她是很丰富的,并不是一个坏人的脸谱形象,我们掘了她性格的丰富面,比如她也搞过改革。在被八国联军赶出京城、历经九死一生才回来后,她也觉得屈辱,在整个国际局势的推动下,在大臣们的鼓动下,她也想把国家搞好一点,着手新政、变法、立宪,废除了荼毒中国人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从封建专制跨到立宪,这也是很了不起的。

 
 
 

  由于这些历史人物的多视角展现,他们在剧中更有个性魅力,给观众全新的感受。同时,全剧人物着墨甚多,整部戏都是通过人物、他们的行为、语言,把这些历史的东西贯穿进去,不是讲大道理,而是生动、活灵活现地以人物和故事展现了这段历史。此外,在人物的刻画上特别注意细节的表现,这也是观众最乐于接受的。例如通过袁世凯、杨度的嘴来评价孙中山的个人魅力,就很有意思。

  

新老演员激情演绎历史人物
生动细节全力打造感人形象

 

  记者:《走向共和》的主要演员有知名的也有不知名的,但都是实力派,他们在剧中表现如何?

  张黎:像《雍正王朝》一样,我们选的演员不一定是知名演员,但戏播出后就大都出名了。选择演员我们不是看他的名声响不响,而是合不合适,能不能演出彩来。可以说,这次出演的主要演员在剧中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现,他们有一个普遍的感觉,就是这部戏是他们演艺生涯中迄今拍得最好的。

  像演孙中山的马少骅,以前也演过孙中山,但那是脸谱化的人物,不够生动。而这次他在表演上有很大突破,在细节上将孙中山演得非常有个性,生动展现了孙中山的成长过程和丰富感情。一出场是孙中山和康有为在万木草堂的见面,两人一个主张共和,一个主张君主立宪,康有为是维新领袖,也是学问大师,声望极高,而孙中山当时只是从海外加来的一个热血小青年,就敢于挑战康有为,马少骅一出场就把孙中山作为不成熟的热血青年的那种劲头充分展现了出来,他对孙中山的表演,紧紧抓住了人物性格当时最主要的特征,演得传神,能吸引住观众。

  袁世凯的扮演者是孙淳,以前没有演过袁世凯,这次演得非常棒。用孙淳自己的话说,“我从80年毕业,到现在20多年了,演过的所有角色都是在为这一部戏做积累。他确实将袁世凯的枭雄性格和形象展现得活灵活现,和以前荧幕上的袁世凯有很大不同。为演好袁世凯,孙淳有一段时间拼命增肥,增加了30多斤,后来拍完了又减,一下减了30多斤,太猛了,身体给减坏了,还病了一场。真是特别的敬业。

  演慈禧的是著名演员吕中老师,她虽年过六旬,却一直活跃在舞台上。她饰演的慈禧不再是狠毒凶残、不食人间烟火的女恶魔形象,而是表现出了人物人性化、有感情的一面,有血有肉,将她还原为一个女人,一个政治家。从而人物具有了更多的真实性与可看性。

  光绪不是主角,戏不多,却也很有魅力,跟过去人物表现有所不同。演光绪的演员叫李光洁,是我们发掘出来的新演员,拍戏时他才20岁,还是中戏二年级的学生,是第一次演戏。当时我们试了好几个人都不满意,后来到丢满演员自荐表的废纸篓中去找,第一个拿起来的就是他。拍戏的时候我们对他的高悟性觉得挺惊讶,相信《走向共和》播出后,他会一夜成名。在表现和慈禧之间的母子矛盾时,光绪的人物性格更丰满了,不再是过去窝囊模样,他也是政治家,他也在焦躁、也在反抗,只是没有机会。人物情绪的压抑与爆发得到了生动的表现,人物丰富了,戏也就更好看了。

  另外一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出演李鸿章的王冰老师,当时他都75岁了,身体也不是很好,而且20多年没有演戏,在这部剧里重出江湖。六十年代他演过保尔·柯察金,引起过轰动。老头子演技可谓是炉火纯青,已臻化境,将一个李鸿章演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跟着剧组拍了六个多月的戏,一直没离开,很不容易。一次在三九天拍李鸿章和八国联军谈判时,戏里有一个指斥八国联军的动作,当时他手都冻的伸不开了。但他可真是敬业,有干劲。在他拍剧中李鸿章最后一个镜头时,当他说完最后一句台词“臣领旨谢恩”时,全剧组的人都商量好了,憋着劲,大家一起“呼啦”一声围了上去鼓掌祝贺,把老头给激动得,他自己认为这是他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角色,到现在他还很怀念剧组。在我们剧组有一个翻译是日本女孩,20来岁,在拍签订《马关条约》那两集时,当李鸿章跟日本人谈能不能少点钱时,拍完一下来她抱着王冰老师直哭,真是抱着痛哭,嘴里直说“我恨死日本人了!”从一个日本人口中说出这样的话来,这说明王冰老师的演技实在是高超、感人。以前她的偶像是光绪,这以后就换李鸿章了。

  拍这个剧大家都是格外投入,因为这段历史还有历史中的人物实在是太有感染力了,演员经常在饭桌上不断地聊剧本、聊角色,探讨如何表现。特别的投放,都是地道的蚁贩枳佑。历时十个多月的拍摄,演员们无论有戏没戏都在剧组里,从南跑到北,经历了春夏秋冬,冬天是真冷,夏天是真热。夏天三伏的时候,摄影棚里50多度,我去了就想往外跑,演员们还得穿着那个年代的长袖长裤的道服,真是有热晕过去的。到现在大家离开这么长时间,都很怀念拍摄的过程,怀念在剧组时的这种魅力和投入。

  

正剧主线遵循历史逻辑客观真实
细节虚构给观众更多艺术享受

 

  记者:从《雍正王朝》到《走向共和》,你们对历史剧情有独钟,这是为什么?而且你们表现的历史有自己独特的视野,坚决摒弃现在流行的戏说一路,对历史剧应怎样拍你们是怎样理解的?

  张建伟:历史题材一直是电视剧的一个主要方面,观众也普遍感兴趣,它在表现上的限制较少,所表现的重大问题和尖锐矛盾也便于戏剧展示,掀起一个个高潮。《雍正王朝》以“当家难”这主题,展现的是宫廷内部权力斗争的悲剧;而《走向共和》则以“找出路”为主题,展现的是无数仁人志士不懈追求、探索、改革、革命的时代悲剧。两剧在风格上有类似处,都是严肃的正剧,或者是悲剧,而不是戏说。当然,相比而言,《走向共和》选择的题材更有价值和意义,可以说是中国历史是最有价值的一段。它的追求更大,包含量更多,所积淀的历史内容也更厚重一些。

  对历史进行戏说,这在现在的电视剧中较为常见。戏说问题比较复杂,争论也比较多。从雅俗分赏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这种戏说也有它一定的存在意义,毕竟普通老百姓也需要轻松好玩的电视剧。这也是一种存在形式,偶尔有一个也很好,但现在的问题是太多太滥。有人说得好:“历史只是个钉子,来挂传奇这幅画。”

  《走向共和》这部剧没有一点戏说的成份,起码在主线上是尊重历史的,在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定位上,我们尽量按照史学界已有的成果,但有时也加上了一些我们自己的理解。当然作为一部电视剧,完全没有虚构是不可能的,例如人物对话就都是编的,要形象化地表现细节,这是必要的手段。当时,历史学家肯定会找出一大堆的毛病。我们认为,在表现历史题材时,不一定拘泥于细节,不能淹没有繁杂的史料的海洋里,而应去把握历史的精神实质,按照历史逻辑安排细节。

  在前期和后期我们请过一些历史学家审剧本和看片,请他们提意见,其中有不少是知名历史学家,我们并根据他们的意见进行了一些修改。从反馈来看,专家的评价都非常高,高得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并没有挑出一大堆毛病,而是对题材和表现都给予了肯定。《走向共和》是我们历时三年多的一个巨献,相比《雍正王朝》有很大的突破,一定会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艺术享受。